朱昌俊
2016年12月27日08:20 來源:光明日報
當“逃離北上廣”和“逃回北上廣”成為青年人群體中兩種聲音時,80后林爐生已經完成了北上求學——留京工作——離京返鄉——公益創業——再度北上深造——扎根鄉土的歷程。離開北京,回到福建,投身鄉村建設,他稱之為“離開北上廣,重建桃花源”。
支教、創辦公益機構,然后再返鄉修繕土樓,辦書院,照顧留守兒童,復興鄉村文化建設。林爐生的人生,展現了一個非典型的80后樣本。時下選擇“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並非個例,但這種選擇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相較而言,林爐生選擇將個人志向與鄉村現實相結合,內含著一種個體革新和社會革新的意義,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由農村跳往城市,由小城市走向大城市,這是社會為當前多數青年人所設定的人生路線。年輕人的這種“晉升”方向,固然是城鎮化浪潮中的一種必然趨勢,但也凸顯了年輕人生活標准與活法的窄化。從文化多元、生活方式豐富角度看,代表社會活力的年輕人受制於單一化的選擇之中,無疑是讓人深思的。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評價標准,是讓每個個體都能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的可能。然而在今天,像林爐生這樣的年輕人太少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在稱贊他跳出世俗化人生“套路”的同時,也不得不有所反思,如何從社會外部環境的改善上,讓年輕人有多樣化的人生選擇。
林爐生的選擇,不僅詮釋了生活的另一種方向,也打開了鄉村轉型的另一種可能。在原有的鄉村人才結構被消解的情況下,鄉村的重建勢必依靠外部力量的輸入。而要實現這一點,年輕人的回歸顯得至關重要,特別是像林爐生這樣有“技能”、有想法又敢於踐行的年輕人。
最近熱映的一部電影《驢得水》中,四位知識分子從大城市到鄉村開辦學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