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培
2016年11月09日14: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的過程,是領導干部提高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過程。經常走出領導機關,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行各種形式和類型的調查研究,非常有益於促進領導干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轉變工作作風、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有益於深切了解群眾的需求、願望和創造精神、實踐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裡面強調:“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准、效’。”“深”,就是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善於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間、廠礦、群眾和社會各層面中去解決問題。“實”,就是作風要實,做到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細”,就是要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深入分析問題,掌握全面情況。“准”,就是不僅要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實際情況,更要善於分析矛盾、發現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規律性的東西。“效”,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切實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較強操作性,做到出實招,見實效。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地方、部門的領導干部下村調研也有不深、不實、不細、不准的情況。變調查為視察,變深入群眾虛心請教為官氣十足指示強調,把調研演成了個人秀,搞成了做給上級看的花架子。每到一地,端起官架,打起官腔,層層陪同,前呼后擁,排場很大,但調查研究的“魂”卻變了形、走了樣、跑了調。“蜻蜓式”調研。調研只是走過場,“身入”而未“心到”。滿足於看材料、聽匯報,坐在車上轉轉,隔著玻璃看看,會議室裡談談,文件簡報翻翻,腳不沾泥,身不染塵,給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之感。
這類“刷刷臉式”調研,不進群眾家的門,不喝群眾家的水,不坐群眾家的木板凳,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