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2025年06月26日09: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国政协常委 曹卫星(代表民盟中央)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在深化与各方合作的同时,通过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韧性。如何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尤为关键。为此,建议:
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打通制约经济循环堵点。着力纠治限制企业迁移、歧视性对待外地企业等突出问题,全面清理资质认定等各种显性隐性进入壁垒,破除地方保护。增强制度衔接,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同约谈、行政垄断执法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加强竞争执法和合规引导,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体推进法治监管、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增强监管穿透力,通过有力监管破除统一市场建设的桎梏。加强对企业的竞争合规宣导和培训,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取市场优势。
完善要素市场化体系建设,扩大统一大市场影响力。优化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配置机制,推动区域或行业技术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健全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破除各种政策壁垒,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高效联通,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注入活力。
支持鼓励引导民企参与国家技术攻关
全国政协常委 徐晓兰
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措施支持民企参与国家技术攻关任务,但民企仍面临“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等问题,发展环境仍待改善。建议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民企“轻装上阵”参与国家技术攻关任务。
建立参与国家技术决策长效机制。在“十五五”面向产业化的攻关项目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过程中,可设立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的咨询委员会,广泛听取民企代表意见。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提高来自民企的专家占比,充分吸纳民企在项目征集、立项、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意见,提升攻关项目凝练阶段的靶向性和精准性。
建立供需匹配长效机制。搭建攻关项目供需对接平台,精准识别具备攻关潜力的民企,推动民企创新资源与国家技术攻关需求高效匹配。支持有能力的民企牵头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提高民企在攻关项目中的参与度。
建立制度保障长效机制。对民企推广使用后补助、创新券等新型财政补助方式,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实现对企业的“松绑”。对企业承接专项购买的生产设备,审核后可适当延长其折旧年限。优化招投标领域支持政策,适时修订出台政府采购相关措施,提高采购民企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比例。对承担攻关任务的民企,推动金融机构就项目的配套资金部分给予优惠贷款支持。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 刘忠范(代表九三学社中央)
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根据调研情况,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议: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技术转移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加快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技术交易大市场,建立技术转移体系相关标准规范,实现各技术转移交易中心的互联互通,促进创新成果与技术需求快速对接。
创新利益捆绑机制,激发各方主体成果转化动力。探索技术路线决定权、技术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合理配置的运营模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让各类主体都从中获益,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
精准对接供给需求,解决科研成果“供需匹配效率低”难题。鼓励各地结合产业实际,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高高校院所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通过大模型给企业综合画像、分析企业潜在技术需求,自动匹配入库科技成果,让更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尽快派上用场。
探索定制化研发服务,实现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双赢”。鼓励部分基础研究以产业化应用为牵引,打造科技研发、服务相结合的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运用,以研推用、以用促研,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
以“投资于人”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 张连起
面对当前内需不足、消费动力偏弱等情况,建议通过系统性的对“人”的投资,将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有机统一,构建内需驱动型发展新范式。
强化就业增收支撑,夯实内需消费基础。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通过“技能提升—稳定就业—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与能力。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将公共服务投资与商业消费场景有机融合,既能提升群众生活便利性,又能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聚焦急难愁盼痛点,靶向释放消费潜力。重点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幼儿教育支出压力。加大基层医疗设施投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建立“家庭养老床位”补贴制度,对适老化改造、家庭照护培训给予财政支持;推广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按婴幼儿数量给予运营补贴,直接减少家庭后顾之忧。
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投资精准落地。围绕人的需求扩内需,针对不同收入和年龄群体精准施策。加强投资绩效评估,将群众满意度、消费拉动效应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确保“投资于人”政策取得实效。
加快形成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全国政协常委 姚爱兴(代表民进中央)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当前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议:
明确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考量各级财政承受能力,优化明晰各级事权与支出责任,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优化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设置。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健全地方税体系,给予地方一定的税基和税率调整空间,鼓励地方建立产业和税源的联动发展机制。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对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压力大的地区给予差异化补偿,平衡好调动地方积极性与建设统一大市场。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转移支付向财力薄弱地区倾斜,增强地方各级政府履行支出责任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
加强法治保障。建立健全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将自主财力建设、支出责任匹配情况、公共服务质量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激励约束。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 易 纲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议:
强化对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强化政策执行力度,全面落实民营企业促进法。提高政府与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的连贯性、衔接性,优化考核制度,更好发挥“耐心资本”作用。上市政策要长期、稳定、可预期,对消费类、服务业的优质企业应予以支持。
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支持。鼓励各地区细化低碳限制指标,分步实施并加强监督。重点行业要制定自身的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统计好碳减排量。大力推进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高标准的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不断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绿色金融评价体系,优化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审计要点透明度,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可持续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质效。
关注低利率及利率下行趋势影响。畅通利率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好公众预期,鼓励长期储蓄及多元化投资,引导居民适应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
完善多元化投入增长机制,加速未来产业培育
全国政协常委 李世杰(代表民建中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奔涌,未来产业正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未来产业具有孵化培育长周期、高风险与战略性特征,需要更加多元化、可持续、高效协同的投入增长机制,为此建议:
强化政府战略引导,构建分段接力投入体系。政府需发挥“战略规划者”与“生态构建者”作用,精准匹配未来产业发展各阶段需求。产业化阶段市场应唱主角,政府注重引导。提供多元市场融资,利用好硬科技企业上市通道。同时,通过场景开放、政府采购加速创新产品应用。
创新市场资本参与模式,激发全周期投资活力。推动金融服务创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和证券化“三位一体”机制,激活科技要素价值。支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私募股权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形成股债联动的综合支撑体系。
深化制度创新,释放多元资本动能。健全政府引导基金容错机制,实施中长期股权投资综合绩效评价,明确技术路线变更、阶段性失败等容错标准,让国有创投机构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加强精准引导,结合技术颠覆性、产业链战略价值等指标,建立“未来产业国家项目库”,开展技术成熟度动态评估与优先级排序,为资金精准投入提供依据。
突破AI行业大模型瓶颈,协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 燕 瑛
当前,国产大模型爆发增长,DeepSeek、文心一言等AI通用大模型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仍存在部分瓶颈问题制约AI技术创新生态的发展。对此,建议:
以“激励—技术—制度”数据共享体系,解决AI行业大模型数据获取困难。建立数据贡献激励机制,为数据共享机构提供专项资金奖励。构建行业数据共享联盟,政府牵头制定数据分级分类标准,建设跨机构数据平台和高质量行业知识库。
以“政策—技术—生态”支撑体系,破解AI行业大模型算力瓶颈。2024年以来,北京、贵州等地通过发放算力券的方式,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考虑推广并增加算力券发放,为中小企业提供阶梯式算力补贴。由政府、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共享算力基础设施,推动算力资源高效配置。
以“政策引导—技术协同—生态共建”发展机制,促进行业大模型与通用大模型协同发展。确立技术接口标准和数据共享规则,促进知识迁移和模型复用。政府主导AI通用大模型与行业大模型企业构建生态联盟,整合资源、共享技术,更好赋能产业落地。
以“专项机制—资金支持—跨域合作”多种方式,培养AI技术与行业知识复合型人才。激励跨行业人才合作,通过政策支持与生态协作,促进AI人才跨行业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深化农技体制机制改革,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全国政协常委 李惠东(代表民革中央)
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的改革创新,建议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措施协同、制度模式创新,健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机制,构建政府与市场优势互补、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技推广新型服务体系,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技术服务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创新服务体系体制机制。以县域为基础,推进基层农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