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邓小平的改革观及其历史地位

杨凤城

2025年06月25日13:24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多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带来的巨大提升,以及方方面面的显著进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饮水思源,在邓小平同志诞辰 120周年之际,对这位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改革观作一回顾和评价,无疑是有意义的。本文主要围绕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的作用、性质和方法等论述展开考察,重点厘清邓小平在为什么要改革、搞什么样的改革、怎样进行改革等方面的思想及其意义。

一、改革是为了赶上时代,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邓小平对实行改革的必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其中有两层意蕴,一是从最切近的原因上讲,不搞改革就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二是从长远看,不搞改革便无法实现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在邓小平主持起草和讨论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过程中有充分体现。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由于缺乏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及长期“左”的错误的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经曲折。据统计,在居民生活方面,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 624元,1976年下降至 575元。1976年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 380.56斤,比 1956年减少 28.02斤。全国有2.5亿人口不能满足温饱。正是在对贫困落后有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在70年代末 80年代初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富裕,且是共同富裕。1987年 6月,邓小平指出,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

如果说摆脱贫穷是邓小平启动改革的直接动因,那么,实现现代化则是长远的战略考量。1978年 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振聋发聩般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政策,不搞改革开放就不能实现“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及至 20世纪 90年代,邓小平更得出结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是和他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对世界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深刻感知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汇集多方面信息和冷静观察的基础上,邓小平作出判断,认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同时,他越来越多地了解到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与科技的日新月异,并在国际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