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照照历史的镜子》;作者 王寿南;新华出版社
从中国有历史记载开始到清亡为止,中国一直在君主制度统治之下,所有的君主并不是“虚位”的,而是掌握实权的,尤其是从秦代以后,君主的权力更日趋强固,所以中国古代的政治乃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政治。在君主专制的古代政治下有几个特质是值得提出来研讨的。
朝代的更迭现象永不终止
从有较可靠历史的时代——夏代以来,中国成为家天下的政治,于是形成“一姓王朝”,君位由异姓接替即表示朝代变更(五代时例外,当时盛行养子制度),在“一姓王朝”的制度下,朝代的更迭现象永远不能终止。观察史实,从夏代到清代,没有一个王朝的寿命达到一千年,最长的是周代,计856年,最短的是五代的后汉,仅四年。朝代的不断更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何以一姓王朝会造成不断的更迭现象?换言之,何以一个旧的朝代必定会趋向败亡而由一个新的朝代取代?其中原因甚为复杂,颇堪玩味。而其关键则为君主本身的问题。一姓王朝的君主,其政治才能常呈递减的现象,愈到后代的继体君主其政治才能愈低,缺乏政治才能则其统御权力便由强大而削弱,终至完全消失,这个朝代也因之崩溃。
从秦始皇废除周代的封建制度起,在中国历代政治中,君主便占了极端重要的地位。君主权力之大,笼罩全国,这是周朝天子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一切政治权力(有时甚至财富名誉等权力)的源泉来自君主,只要君主坚持,他可以做任何他所想做的事。李斯劝秦二世要“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即是明白说明君主的权力应该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后世的君臣们虽然再也无人敢像李斯那样赤裸裸地说出君主的权力无限大,然而,实际上,历代君主除了受制于自己的观念、想法和良心外,并不受外界力量的拘束。自古以来从谏如流的君主并非没有,但是他们之肯于纳谏,并非出于他们本心的志愿。唐太宗是以从谏如流著名的,但是他的从谏乃是因为他鉴于隋亡而觉得纳谏对他有好处才自愿接受的。赵翼《廿二史剳记》中谈到唐太宗勇于纳谏的原因时说:“盖亲见炀帝之刚愎猜忌,予智自雄,以致人情瓦解而不知,盗贼蜂起而莫告,国亡身弑,为世大僇,故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思虑难周,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而饰非拒谏,徒自召祸也。”《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屡自言君主纳谏可使国富民安,对君主有利。一个自任其智的君主,没有任何强制的力量可以迫使他纳谏。同时,中国自古以来也没有任何法律来约束君主,人性本属好逸恶劳,无限制的权力,最易使人腐化。然而,在专制政治之下,君主的个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