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书博览>>《照照历史的镜子》
《照照历史的镜子》图书连载

理想层面和现实层面的距离

2012年11月30日16:06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返回>>>《照照历史的镜子》;作者 王寿南;新华出版社

中国古代政治的理想层面和实际层面有距离,不能合而为一,还有一个原因:中国人太喜欢标榜理想,却常常忽略了达到理想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常批评西方人“只问目的,不择手段”,可是中国古人却常犯“只问目的,忽略手段”的毛病。中国古人很有说大道理的本领,却很少告诉人怎么样去做才能实现这些大道理,这种只喜欢讲理想、讲目的,却忽略了达到理想和目的的手段与方法,使得理想只成为高高在上的荣誉标志。当然常谈理想也未尝不可以激励人心,但是人们除了自己摸索以外,却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理想。个人的摸索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要摸索出一条路来,那就像发明家研究一项新发明一样的困难,尤其在人文社会里,个人的摸索未必就会正确。例如王莽的改革是以《周礼》作典范的,《周礼》是儒家政治的理想图,王莽是照着这个理想去做的,可是王莽失败了,主要原因便是政治方法和手段的错误。王莽仰着脖子看高挂着的理想,脚下却高一脚低一脚地乱走,最后一定踩空而摔了跤。王莽只顾到漂亮的高理想而忘记了该如何去修筑一条到理想的路,以至于弄到了一场大失败。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人是喜欢月亮的,中国古人喜欢写文章、写诗来歌颂月亮,喜欢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但是却不知道也极少人去研究用什么方法才可以到月亮上去,于是月亮始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地方。在政治上,我们讲过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大同世界,然而大同世界只不过是个理想境界,对要想达到这个境界该用什么方法却没有答案。于是,大同世界便像古人对月亮一样,只是一个歌颂、欣赏的对象,却无法获得。从秦汉以后,一般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多喜欢高唱“治国、平天下”,然而,如何才能国治、如何才能天下平,却少有人去研究。《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只不过是个人修养的顺序而已。在春秋时代的小国里,贵族的“家”和他的“国”常是合而为一的,国君的“家务”常就是“国务”,所以一个封建小国的国君因为地小人寡,也许还可以由身修、家齐而影响到国治。但是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