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華
2025年09月28日08:31 來源:中國軍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80多年前,日軍為摧毀中華民族抗戰意志、實現其罪惡目的,對重慶實施了長時間、大規模的無差別轟炸。面對敵人的猛烈攻勢,山城兒女在炮火中堅守,付出了巨大犧牲,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創作長篇小說《重慶之眼》(重慶出版社),展現重慶人民的堅韌不屈與樂觀精神,作家范穩通過查閱檔案資料,深入走訪“重慶大轟炸”的幸存者與見証人,獲取了大量一手口述史料與歷史文獻。
因此,該部小說不僅深刻揭露了日軍給山城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而且凸顯了重慶兒女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從而描畫出中華民族在戰火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壯麗圖景。
書中採用以史實支撐虛構的敘事手法,置人物微觀史於大事件版圖中,將虛構的故事脈絡與真實的時間坐標深度交織,從而實現對戰爭創傷與個體命運的雙重書寫。
作者以沉郁而不失細膩的筆觸,再現和控訴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如故事沖突的高潮之一——“大隧道之殤”,便取材於1941年的“六五”隧道慘案。1941年6月5日,24架日機突然襲擊重慶,投下上百枚炸彈和燃燒彈,使城區陷入一片火海。大批市民倉皇逃入防空隧洞。在較場口附近的防空隧道中,因擁擠、高溫和嚴重缺氧而不幸喪生。
小說通過女主角藺佩瑤和男主角劉雲翔的視角,生動再現了隧道裡的慘烈場景:“洞頂的瓦斯燈耗盡了最后一絲氧氣,死一般的黑暗驟然降臨,人們仿佛被活活封入了一口巨大的棺材……”小說情節與重慶大轟炸“六五”隧道慘案史實展館內的史料相互呼應:“許多人橫躺在地上,氣息微弱……婦女和兒童的哭聲、青壯年的慘叫聲令人不寒而栗……”原本抽象的歷史檔案,在小說中化作一個個掙扎求生的血肉之軀。史實與文學巧妙交織,共同譜寫出一曲撼人心魄、催人淚下的人間悲歌。
書中多次提及的“舊聞錄”,進一步夯實了故事所依托的歷史真實性——日軍的持續轟炸導致重慶大量建筑化為瓦礫,眾多平民慘遭不幸,無數家庭支離破碎。這些“舊聞錄”匯集了當時《新華日報》《大公報》《時代周刊》等多家媒體的報道,以及韓素音的《無鳥的夏天》等原始文獻,構建了一個多維、多視角的復調敘事框架。這不僅為書中人物與情節增添了厚重的歷史質感,也讓原本枯燥的史料變得鮮活生動,賦予了其情感溫度與人性的關懷。
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僅有對戰爭創痛與民族苦難的重現,還有歷史事件與個人命運的交融、民族心理與人性幽微的探析。
小說以鮮活的人物群像為棱鏡,折射出危難之下重慶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日救亡圖景:無論是為抗戰奔走吶喊的學子,還是傾囊支援前線的商賈﹔無論是頂著日機掃射拼死完成龍舟賽的船手,還是堅持“霧季公演”以激勵抗戰斗志的文化界人士……在一次次“疲勞轟炸”的考驗下,這座城市始終未曾低下倔強的頭顱。以至於狂妄宣稱“一顆炸彈就能將重慶毀滅得干干淨淨”的日軍也不得不頹然嘆息:機翼下的這座城和這些人民,是難以征服的……
戰爭的罪惡與殘酷,體現在對生命的無情殺戮、對家園的徹底摧毀,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撕裂上。書中對戰爭罪惡的揭露,不僅限於血腥場面的直接描繪,更在於對那些因戰爭而破碎的家庭、消逝的夢想、扭曲的人性的深刻剖析。這種“小”與“大”的呼應,使得《重慶之眼》在藝術展現歷史真實的同時,也傳遞出對和平的深切渴望與對人性的深切關懷。小說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帶領讀者一同審視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反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盡傷痛,以及我們在面對歷史時應持有的態度與責任。
作品中,藺佩瑤的昔日同學魏藍,受中共南方局派遣,秘密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期間屢次經歷生死考驗,卻總能機智脫險。魏藍曾對空軍英雄劉雲翔心生情愫,但在家國大義與現實困境面前,她理智地選擇了退出,並引導劉雲翔走向棄暗投明的救贖之路。這位年輕女共產黨人的勇敢、機智與內心的光明磊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令人信服。
小說中不僅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愛國實業家盧作孚、文化名人老舍等,還塑造了眾多源自現實原型的虛構角色,如從國統區奔赴延安的愛國知識分子陳教授、痛失妻兒的大轟炸幸存者張振貴、日本反戰人士菊香、晚年反思戰爭非正義性的老兵川崎……這些承載著命運悲歡的個體,最終拼貼出歷史的完整面容與人性的斑駁陸離。
小說中的很多人物盡管處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立場,但都以各自的方式堅守和踐行著家國大義。他們的事跡讓我們深刻地領會到歷史的厚重感與人性的復雜性,引發對於戰爭根源、歷史責任、人性尊嚴的深度思考與持續追問。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