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延濤
2025年09月28日08:27 來源:中國軍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中國古代文人常懷悲秋之情。“自古逢秋悲寂寥”一語道盡他們心中秋日的蕭瑟、枯敗與荒涼。這句詩揭示了蘊含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悲秋”之情,即“睹落葉而心生悲傷,感秋風而情動淒愴”。
然而,秋天隻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秋風秋雨愁煞人”嗎?
當然不是。秋天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蘊藏著諸多美好。比如,“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金桂飄香,“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菊花盛景,“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的碩果盈枝,以及“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皎潔明月。
這些都是古代詩人對秋景的贊賞。然而,把對秋的禮贊,推到生命體驗和革命精神新高度的,是毛澤東同志。這生動體現在他的詩詞中。
壯麗畫卷:“萬類霜天競自由”
秋在毛澤東眼中,首先是一幅“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壯麗畫卷。1925年秋,毛澤東重游橘子洲頭。面對如詩如畫的秋色和洶涌澎湃的革命形勢,回憶起過去的崢嶸歲月,他不禁心潮起伏,縱筆寫下了《沁園春·長沙》這一壯麗詞章。
詞的上闋,宛如一首秋日的頌歌。寫景與抒情水乳交融、一氣呵成,筆觸縱橫捭闔,氣勢恢宏磅礡。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湘江秋景盡收眼底。遠山近水、天上地下、視野遼闊、境界宏大,可謂“秋水共長天一色”。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色明麗、鮮艷奪目,實乃“霜葉紅於二月花”。百舸爭流、鷹飛魚翔、生機盎然,活力無限。毛澤東由衷贊嘆“萬類霜天競自由”。
面對如此壯麗的秋景,面對如此多嬌的江山,毛澤東以胸懷宇宙、囊括四海的氣度,從內心深處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氣壯山河的仰天長問。這既是對宇宙蒼穹的發問,也是對現實人生的反思,更是對革命精神氣概的抒發!
毛澤東不是悠閑自適的文人,而是豪情萬丈的革命家。這種壯麗的秋景與當時黑暗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深知,唯有革命勝利,大好河山方能顯得分外妖嬈﹔隻有解放勞苦大眾,才能真正實現“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壯志豪情。
革命豪情:“戰地黃花分外香”
除了對秋天自然的贊美,毛澤東眼中,秋天還被賦予另一層革命豪情:“戰地黃花分外香”。秋天,寄寓著戰斗的精神、革命的激情。
1929年6月,由於一些重大問題,領導人之間存在較大分歧,毛澤東被迫離開紅四軍主要領導崗位。同年7月,他身患疾病,前后持續幾個月時間。同年10月,毛澤東來到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繼續養病,就住在臨江樓。
重陽節這天,臨江樓庭院中黃菊盛開,汀江兩岸霜花一片。他感到心境格外開朗起來,揮筆寫下《採桑子·重陽》這激揚的詞章。寫這首詞的時候,毛澤東還沒有收到黨中央“九月來信”的精神,還不知道自己的正確意見已被中央採納。換言之,彼時的他依舊身處逆境,然而他並未怨天尤人、意志消沉,依舊對革命的未來滿懷信心。
你看,在他開辟的這片紅色根據地上,英勇的紅軍與敵人多次鏖戰,開出的菊花也因浸潤了烈士的鮮血而格外芬芳。這既表達了詩人對紅軍戰士的崇高贊美,又流露出對根據地的深深熱愛。詞的下闋,僅用一個“勁”字描繪秋風,恰到好處,生動凸顯了秋風強勁有力的特質。
隨后,作者先言秋風“不似春光”,又巧妙反轉,稱其“勝似春光”。此句不僅賦予秋風以蓬勃的生命力,還展現了他豁達激越、超凡脫俗、樂觀自信的人格魅力。
如果說“戰地黃花分外香”是芬芳秀麗的近景,那麼“寥廓江天萬裡霜”則是寥廓壯麗的遠景,寄托著詩人對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毛澤東堅信,我們的革命就像秋風滌蕩萬物一樣,一定能掃除一切“害人虫”,把國民黨反動派徹底消滅干淨,從而創造出“寥廓江天萬裡霜”般絢麗而澄明的世界。因此,“寥廓江天萬裡霜”,並不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淨”,而正是詩人在另一首詞中表達的“萬木霜天紅爛漫”。
1930年12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革命根據地發起大規模“圍剿”。毛澤東靈活運用誘敵深入策略,於12月30日在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龍岡地區組織了一場出色的伏擊戰,一舉殲滅敵第18師9000余人,俘敵前線總指揮兼師長張輝瓚,繳獲各種武器9000余件。毛澤東為此豪情滿懷,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這篇充滿革命樂觀主義與英雄主義精神的詞章。
深秋時節,為何在一些人眼中多是“紅衰翠減”,景象蕭條冷落,而毛澤東卻能慧眼獨具,看到那“萬木霜天紅爛漫”的壯麗景象?
我想這來源於詩人獨特的生命體驗和高昂的革命豪情。萬木經霜而變紅,是樹葉與風霜斗爭的結果,也暗合了詩人的斗爭精神。
“萬木霜天紅爛漫”,既描繪了景致,又抒發了情感。你看,千山萬木一片火紅,絢麗可愛,生動展現了根據地紅紅火火、生機盎然的喜人景象。這正是根據地建設和發展的豐碩成果,也是“天兵怒氣沖霄漢”奮勇殺敵的戰場。“紅爛漫”,不僅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根據地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更激發了他帶領隊伍抗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昂揚斗志。
偉人意志:“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蕭瑟秋風今又是”這句詞化用自曹操名作《觀滄海》中的“秋風蕭瑟,洪波涌起”。1954年夏秋之交,毛澤東來到北戴河游泳,此處距當年曹操觀滄海的碣石山不遠。如今,碣石山已沉入海底。他追憶起曹操當年的躊躇滿志,不禁心有所感,揮筆創作了《浪淘沙·北戴河》這一詞章。盡管秋風依舊蕭瑟,但那個戰亂頻仍、民眾流離失所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如今已是“換了人間”。
那麼,這個換了的人間究竟是怎樣的呢?它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所描繪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是“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七律二首·送瘟神》)所展現的生機勃勃、人才輩出﹔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七律·到韶山》)所形容的欣欣向榮、安居樂業﹔是“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於闐,詩人興會更無前”(《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所體現的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是“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所描繪的自由祥和、蒸蒸日上。這個新的人間,正是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帶領下,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而創造的。這種改天換地的大胸懷、大氣魄,彰顯了詩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崇高理想。
可以說,中國歷代詩人中,從來沒有誰能像毛澤東這樣,賦予“秋”如此昂揚、激越的格調。在毛澤東眼中,秋從來不是“離人心上秋”的落寞惆悵,而是遼闊壯觀,絢麗多姿,風光無限﹔是成熟旺盛,自由奔放,生機勃勃﹔是火紅理想,戰斗激情,革命精神。
毛澤東詩詞中的“秋”,帶給我們的整體感受,便是那“恰同學少年”般的青春激揚,“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堅定自信,“萬水千山隻等閑”的英雄豪邁,“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從容淡定,以及“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宏偉氣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