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數“智”上博 創見未來

褚曉波

2025年09月27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山水江南》數字展。
  上海博物館供圖

  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為積極響應城市數字化轉型,順應公眾精神需求的新變化,上海博物館通過建設“觀眾友好型”與“數字智慧型”博物館,著力打造數字化文化體驗的“潮流地”與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新標杆,旨在為公眾創造更智能、更沉浸、更美好的新型文化體驗場景。

  虛實結合,重塑觀展體驗。展覽是數字技術在博物館內內容最廣泛、方式最多元的應用場景。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中,我們攜手國內頂尖多媒體團隊對展廳進行數字化創意探索,打造多處沉浸式空間。我們還攜手“博新全宇宙”,打造元宇宙展廳“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體驗展”,通過45分鐘的VR沉浸式旅程,讓觀眾親歷一段穿越時空的文明探索。

  在上海博物館東館,配合中國古代藝術通史陳列常設展廳,我們全新打造了“數字館”展廳。首展“山水江南”結合中國古典繪畫20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運用數字技術對展品進行二度創作,構建了一個從五代至清代中國江南山水畫演變的沉浸式空間。自開放以來深受觀眾特別是親子家庭和海外觀眾的歡迎,成為東館熱門的“打卡點”之一。

  上海博物館70周年館慶之際,我們推出“海上博物”數字藏品平台,這是全國博物館首個自行研發、基於區塊鏈技術體系、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藏品平台,持續推出一系列館藏文物和特展相關數字藏品。此外,我們也與上海數交所達成戰略共識,將共同圍繞數字經濟發展、數據要素流通交易、數字資產合作等課題開展實質性合作。

  我們還全面升級了東館的“智慧導覽”服務,融合定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260余件精品文物提供語音、視頻、漫畫、動畫及互動游戲等多元講解形式。基於豐富的館藏知識庫,“AI尚博導覽助手”不僅結合了結構化知識圖譜與語義理解能力,還具備多語種語音和文字交互功能,打破傳統標簽式解說的局限,實現了“有問有答”的全新交互體驗。

  數字孿生,賦能考古未來。上海博物館是國內最早開展文物保護科技工作的博物館之一。我們正在建設“長江口二號”沉船考古與保護數字孿生系統,通過開展全生命周期考古發掘信息數字化採集、建設全業務流程管理平台、搭建數字化考古成果展示利用平台,形成“長江口二號”沉船專有的場景數字孿生,為構建考古“元宇宙”提供場景示范和重要組成,並為“長江口二號”沉船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提供科學精准、全方位的數據資料保障。我們希望,隨著上海博物館北館建設的同步推進,這一系統的落地將真正實現“長江口二號”沉船數字化考古全過程管理,為中國水下考古工作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上博方案”。

  智慧轉型,構建博物館管理新生態。隨著“大博物館計劃”的推進,上海博物館的“數字化轉型”正在加速為“智慧化轉型”,積極構建智慧博物館“3M”體系,即基於覆蓋全生命周期的藏品智慧保護(AIM)、基於場館運營可視化的智慧管理(BIM)和基於觀眾體驗度的智慧服務(CIM)一體化系統,我們希望通過智能化技術的深度應用,全面提升博物館場館運維效率、藏品管理能力和觀眾服務體驗,為博物館的科學決策、精准運營和服務升級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構建博物館智慧管理新生態。如今,當觀眾步入上海博物館東館大廳,即可通過電子屏幕實時了解各展廳及展覽的人流動態。不僅如此,更多涵蓋文物狀態、設備運行、觀眾客流、社交媒體互動等多維度的數據正持續匯聚至后台系統。對這些多源大數據的整合、分析與應用,已成為我們實現智慧博物館運營與管理的關鍵所在。

  展望未來,上海博物館將積極擁抱數字化浪潮,進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具身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在博物館多元場景中的創新應用,滿足觀眾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之力賦能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上海博物館館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7日 07 版)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