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河南整合太行山文旅資源

南太行上風景新

本報記者 方 敏 張文豪

2025年09月27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八百裡太行山,南段在河南。曾經的南太行,崇山峻嶺,山險路遠,饒是景色美,卻少有人來看。如今,河南以“文旅融合”為鑰匙,串起自然風光、紅色基因與鄉村資源,在保護中開發,讓南太行更加聲名遠播。

  來到安陽林州市魏家庄村,未進山,先看到藍天白雲間,多個滑翔傘在空中飄蕩。“之前游客到南太行不願多待,實在是我們沒‘硬菜’。”林州市一家滑翔傘公司負責人陳廣玉介紹。

  新鄉寶泉崖天下蹦極、“太行山藍眼淚”親水項目、鶴壁雲夢山文脈悠悠、焦作雲台山丹霞地貌與雲海輝映……近年來,河南立足南太行“雄、奇、秀、險、幽”的資源特質,讓靜態山水成為動態體驗的載體。

  “飛虎神鷹”懸空除險、300青年血戰“鸻鵡崖”、30萬林縣人鏖戰十年……紅旗渠的故事震撼人心。為了讓紅色精神“可感可觸”,紅旗渠精神營地設計了許多體驗項目。有的游客在試著挑扁擔、抬籮筐,有的試著掄錘打钎。來自北京的初中生劉思源推著裝滿太行石的小推車,手心被車把磨得發紅,胳膊沉得像灌了鉛。“我明白了什麼叫自力更生,明白了什麼叫‘共產黨人不怕困難’。”不用說教,劉思源有了自己的感悟。

  不遠處的實景課堂裡,330張泛黃的歷史圖片、70件帶著歲月痕跡的文物,讓游客們嘖嘖贊嘆。“實景教學讓學生參與度提升,有學生體驗后還自發整理出3萬字修渠人口述史。”營地負責人王軍波介紹。今年以來,林州已吸引研學游客近百萬人次,同比增長11.3%。

  南太行大地上紅色故事的新表達,不隻在紅旗渠。新鄉郭亮村,挂壁公路的35個天窗下,年輕人打卡“絕壁長廊”﹔焦作趙庄村,游客實地探訪《地雷戰》原型地的戰斗故事﹔濟源文化場館內,《太行豐碑》情景劇重現英雄傳奇……南太行紅色文旅,正以實景與創意,讓紅色基因在山水間生生不息。

  走進太行山深處的濟源南坪古村,數棟明清建筑隱於幽林,一家家民宿每逢假日顧客盈門。2019年開始,濟源走好“保護+開發”之路,修復70多座傳統民居,打造“十八院”民宿,引入陶藝、茶藝等,讓游客從“打卡即走”變“深度漫游”。

  游客多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村民酒艷香開了家農家樂,旺季一天能接待20多桌客人,月收入超2萬元﹔手藝人高華飛的陶藝工坊,訂單排得滿滿當當,光上半年就多掙了4萬多元﹔村民劉燕家的老房改成民宿后,她成了管理員,每月工資3800元,年底還有分紅。現在,村民們年人均文旅收入達到3.6萬元,比改造前增長了3倍多。

  南太行,山敦實,人敦厚。秋日行走南太行看新路,看到的是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融合發展之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7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