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7日08:39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前不久,居住在安徽省銅陵市的父親收到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
父親名叫於尚經,是一位14歲參軍的抗戰老兵,曾在海軍部隊服役多年,后來轉業到地方工作,1988年離休。2000年,時年73歲的父親偕母親來到北方,到我所在部隊駐地探望我的小家庭,住了3個月。那是我從軍以后和父母共同居住時間最長的一段日子。和父親的日常交流多了,我對他的軍旅歲月有了更多了解。
父親曾隨部隊參加過濟南、淮海、渡江等戰役戰斗,但抗戰時期艱苦卓絕的戰斗經歷給他留下尤為深刻的印象,特別是1942年11月的馬石山突圍戰。
父親是山東文登人,1927年出生。初小畢業后,日寇的入侵中斷了父親繼續求學之路。1941年夏天,在八路軍當偵察員的祖父回到村裡,帶著父親前往離家十幾裡遠的昆崳山深處。在那裡,父親領到一杆馬槍,成為膠東八路軍第三兵工廠警衛連的一名戰士,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父親說,剛到部隊時,他們三天兩頭轉移。他曾見過一封雞毛信,部隊接信后迅速換防。長時間高強度行軍,他的腳指甲被磨掉,腳底板長出厚厚的繭子。
1942年,膠東八路軍第三兵工廠造出第一挺仿制捷克式輕機槍,准備送到前方指揮部。父親清楚記得,那時班裡接到命令,護送軍火物資到棲霞縣牙山根據地。他們出了昆崳山,幾天后抵達與棲霞縣接壤的崖子。
那一天,他們正准備在村裡吃早飯,槍聲突然響起——是“掃蕩”的敵人來了。西去牙山已不可能,緊急之下,父親他們就地掩埋了攜行多日的軍火物資,沿著一條河道向南轉移。他們原計劃找一條漁船從海上繞回文登,可是在敵人大規模“掃蕩”下,他們只能改變方向,后來就上了馬石山。
馬石山,正是敵人那一次“掃蕩”計劃的最后合圍點,數量龐大的日偽軍從四面八方向馬石山壓過來。
入夜后,敵人加強戒備,層層設卡布哨,在山下燃起一座座火堆。父親回憶,當時情況危急,只能搶在敵人還未發起總攻前堅決打出去、沖出去。下半夜,班裡就近聯合當地一支小分隊一起行動,找到敵人包圍相對薄弱之處撕開缺口,掩護部分群眾沖了出去。安全突圍后,父親他們向東急行軍,數天后回到連隊,接著參加反“掃蕩”保衛兵工廠的戰斗。
當時,講起戰斗在馬石山的往事,父親還特意在紙上寫下班裡其他9名戰友的名字。我把那張紙保存下來,可惜幾次搬家后遺憾地找不到了。但我記得父親口中戰友們的特點:班長會念經,可能入伍前是出家人﹔副班長在海邊長大,會駕船﹔班裡還有一個從敵軍俘虜過來的戰士,等等。
近兩年,高齡的父親記憶力大不如前,戰友的名字也說不全了。獲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章的第6天,和父親在一起的姐姐突然打來電話,激動地說父親想起了全班戰友的名字,並寫了下來——
膠東八路軍第三兵工廠警衛連二班:班長李永勛,副班長焉惠喬,戰士龍雲華、王保序、嚴錫禎、王秀敏、邢延慶、畢書儉、宋永江、於尚經。
父親對姐姐說,大個子龍雲華是機槍手,名字要寫在前面,王保序是副機槍手。父親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最后。顯而易見,那年隻有15歲的父親,可能是班裡年紀最小的那一個。誰能想到,這個前一年參軍時個子還沒有步槍高的少年,在入伍一年后,就英勇地通過了馬石山突圍戰的考驗。(於文貴)
來源:解放軍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