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紅色沙區一面旗

2025年09月27日08:34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內黃紅色沙區革命紀念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委黨校內,於2020年4月12日開館。紀念館以時間順序為主線,通過大量的原始圖片、歷史資料、實物、油畫、場景、雕塑等,全方位展示了沙區人民在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為民族解放英勇斗爭、不懈奮斗的光輝革命歷程。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是革命老區,地處豫北黃河故道,被譽為“紅色沙區”,早在大革命時期,就成為豫北革命的一面旗幟。走進內黃紅色沙區革命紀念館序廳,三組銅鑄浮雕映入眼帘,分別記錄了紅色沙區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發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歷史事件。我們從這裡開始了解譜寫在這片土地上的崢嶸歲月。

沙區革命星火在這裡點燃

來到紀念館第一展區,8名紅色沙區奠基人簡介鋪滿整面牆壁,旁邊一幅照片卻單獨陳列。隻見照片中一名革命工作者神情專注,身體微微前傾,右手持筆伏案書寫。照片右側豎排九字——沙區第一個共產黨員。他是趙紀彬,內黃縣千口村人,1926年任中共大名支部宣傳部長、特支書記,1927年10月任中共濮陽縣委宣傳部長。

上世紀二十年代,趙紀彬在大名第七師范學校求學,經老師馮品毅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利用學校放假機會,回鄉開展建立組織、發展黨員等一系列黨的活動,並在1927年春發展了王從吾、劉漢生、平杰三、王卓如、喻屏等沙區第一批知識分子及農民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還建立了千口、化村和井店三個黨支部,燃起了紅色沙區農村革命斗爭的星火。1927年10月,中共濮陽縣委在千口村成立,標志著紅色沙區黨組織領導機構的確立。

1928年冬,農民協會聯絡溫邢堌周圍幾十個村庄的農民同薛化庄民團總團長蔡鴻賓進行了算賬斗爭,取得勝利。1929年2月15日,縣委在溫邢堌召開慶祝勝利大會,因叛徒告密,濮陽、內黃、滑縣的反動民團武裝包圍了會場,並對參會的縣委委員和農協會員進行了武裝鎮壓。在與反動民團的搏斗中,3名農協會員壯烈犧牲,趙紀彬等人被捕,后被組織營救出獄。2月16日,后化村農民協會與反動民團發生了武裝戰斗,又有5名農協會員死傷。這就是當時震驚北方農村的“溫邢堌事件”。溫邢堌“二·一五”農民革命斗爭,標志著黨領導沙區農民革命斗爭的高潮和武裝斗爭的開始。這次斗爭雖有流血犧牲,但也沉重打擊了土豪劣紳的囂張氣焰,震懾了當時的反動勢力,更鼓舞了沙區農民革命運動的斗志,為以后的革命斗爭奠定了基礎。

內黃沙區地處黃河故道的鹽鹼地區,大片土地常年不長庄稼,當地群眾靠熬鹼或晒鹽維持生活。鹽民晒出“小鹽”自行出售,嚴重沖擊了官方壟斷的“大鹽”市場。天津長蘆鹽務公司成立“鹽巡”,與地方政府相互勾結,騎馬挎槍、耀武揚威,扒鹽池,砸鹽具,禁產禁賣“小鹽”。他們的強盜行徑激起了廣大鹽民的強烈反抗。

1932年,中共濮陽中心縣委領導了濮陽鹽民斗爭並取得勝利,點燃了冀魯豫邊區鹽民斗爭的熊熊烈火。在此背景下,滑縣、清豐、南樂等縣鹽民相繼開展驅逐“鹽巡”的斗爭,13縣30萬鹽民參與其中,影響之廣震驚華北。此次鹽民斗爭,在打破剝削與壓榨、緩解鹽民生存困境的同時,擴大了黨組織影響力,推動了沙區革命斗爭的深入發展。

正是有了土地革命時期奠定的良好組織基礎、群眾基礎、武裝斗爭基礎,抗戰時期內黃紅色沙區很快成為冀魯豫根據地的抗日中心區。

炸不爛摧不垮的堅強堡壘

“游擊隊,模范班,爬沙丘,過土山﹔配合八路打鬼子,給他來個麻雀戰。鑽棗林,穿沙灘,不用繩子把他牽﹔鬼子把咱游擊隊,當成八路大兵團。”這首記錄在紀念館的《民兵歌》,生動地描述出沙區廣大群眾和民兵積極配合主力部隊,出沒於沙崗棗林之中,頑強地同敵人進行游擊作戰的場景。

在紀念館第三展區,有一處場景復原引人注目。黃沙鋪滿地面,上面陳列著生鏽的重機槍、破舊的炸藥箱和枯死的庄稼,背景牆上斷壁殘垣、火光沖天、濃煙四起,日寇端著機槍無情地射殺著沙區的群眾,這是“四·一二大掃蕩”中的一個場景。1941年4月12日,日寇實行滅絕人性的“殺光、燒光、搶光”三光政策,調集重兵1.5萬人,在飛機、大炮、坦克、騎兵的掩護下,對沙區根據地進行了九天九夜的殘酷大“掃蕩”,內黃縣被燒毀村庄82個,沙區無辜百姓4000余人被殺害。

在血腥“掃蕩”期間,沙區群眾和民兵積極配合主力部隊,同敵人進行頑強的游擊作戰,不顧個人安危,全力保護機關組織和受傷的部隊傷員。他們在生與死的危機面前,譜寫了一曲曲軍民魚水情深和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悲壯贊歌。

大“掃蕩”后,日寇對沙區實行更為殘酷的“囚籠政策”,修碉堡、筑炮樓、挖封鎖溝、加鐵絲網,從四面八方圍困並蠶食沙區根據地,妄圖把根據地軍民困死、餓死。1942年,沙區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災,秋初蝗虫又鋪天蓋地襲來,糧食顆粒無收。

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抗擊自然災害,沙區軍民積極響應黨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一手拿槍,一手拿鋤,在沙區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展現出沙區人民自力更生、戰天斗地的偉大精神。1942年,冀魯豫邊區政府從尚河縣籌集了一批種子,在路過國民黨防區時遭到劫掠,戰斗中30名戰士英勇犧牲。種子運到沙區時,已被戰士的鮮血染紅,沙區人民稱之為“紅色的種子”。

抗戰年代,沙區人民用無數革命志士和人民群眾的鮮血染紅了沙區根據地,使之成為一座炸不爛、摧不垮的堅強抗日堡壘。

解放區的魚水深情

1947年,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發動了豫北戰役。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號召下,內黃、高陵兩縣籌集軍糧300余萬斤,出動擔架2000副、大車7000輛、小紅車10000多輛,參加民兵3200人。

豫北戰役歷時兩個月,晉冀魯豫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4.5萬人,佔領南北長150余公裡、東西寬100余公裡的地區,迫使國民黨軍退守新鄉、安陽等少數孤立據點,為全國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役結束后,鄧小平贊揚說:“冀魯豫是個好戰場,我軍到哪裡都有翻身群眾支援,到哪裡都有糧食吃。我軍取得的勝利是和邊區人民的支援分不開的。”

1947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向全軍發出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召。11月初,沙區各縣區召開大會,號召青壯年農民“放下鋤頭拿起槍,參軍參戰上戰場”,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參軍運動。華北局《人民日報》頭版報道:“為了支援南線反攻,內黃參軍青壯年3000余名,共編5個營20個連。”在紀念館第四展區,通過“雕塑+實物+油畫”相結合的方式,再現了當時“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動人畫面。

在冀魯豫邊區的重大戰役中,都有內黃沙區民兵、民工支前的身影。魯西南戰役,內黃、高陵兩縣參戰民兵1426人,民工7000人,擔架1100副,大車300輛﹔羊山戰役,高陵縣首批32副擔架過黃河時,大家冒著狂轟濫炸的敵機,不顧槍林彈雨搶抬傷員﹔在龍固集附近,內黃、高陵民兵擔架隊員用扁擔、木棍,截擊潰敗的敵兵,抓獲俘虜20人,繳獲機槍3挺、步槍100多支,受到前線指揮部表揚﹔淮海戰役,內黃沙區的民兵、民工擔架隊和大車、小紅車運輸隊,始終和前線解放軍戰士共同進退,部隊打到哪裡,沙區擔架隊和運輸隊就跟進到哪裡,直至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為了全中國的解放,沙區青年踴躍參軍參戰,挺進大別山、解放海南島、進軍雲貴川。解放戰爭時期的羊山戰役、豫北戰役和淮海戰役等,都留下了沙區民兵擔架隊和小紅車運輸隊的身影。沙區人民以無私的胸懷和大無畏的精神,在解放區豎立起一面鮮紅的旗幟。

內黃紅色沙區黨組織自1927年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走過了22個年頭。它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經歷了無數戰斗,戰勝了重重困難,為全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它孕育出的紅色沙區精神仍在滋養著這片土地。(劉鬆)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責編:王瀟瀟、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