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8日08: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陝西人張旺是一名90后,在城裡長大,但他的創業領域卻與山區、農民、農產品有關。
過去8年,他創業開啟“小滿良倉”項目,舉辦過600場次扶貧促銷活動,幫助農戶銷售4000余萬斤滯銷農產品﹔邀請科研團隊將納米級生物酶制備技術引入農業生產的環節﹔他曾走進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的農田,深知農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的“痛點”。
“種地成為一種賠錢的勞動,這背后存在問題,也存在商機。”張旺帶領青年團隊把互聯網思維帶進鄉村,盤活了山溝溝裡的土地資源。“小滿良倉正在全力打造一個扶貧生態圈,帶領傳統農業走向產業化、集群化。”他說。
在農田裡大干一場
如果不是一場調研,在城市長大的張旺不會知道,對山區的農民來說“用傳統辦法種地是一種入不敷出的勞動”。
2016年,他跟隨調研團隊去往陝西省延川縣阿佔村,那裡盛產小米。作為全村最年輕的勞動力——55歲的村委會主任帶他們去參觀農田。那時一畝農田年產量不足500斤,算上種子、化肥等費用,每年的成本最低在1200元左右。
張旺在心裡算了一筆賬,如果糧食賣不出3元一斤的價格,那麼農戶會處於虧本狀態。而在電商平台上,大批的商家將一斤小米定價為兩元左右。他想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讓土地發揮更大的價值。
在多地調研后,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對內,西北地區有大量的農產品﹔對外,百姓希望購買更高質量的農產品。從供給端到需求端,張旺看到了商機。2016年2月,他創辦“小滿良倉”創業團隊,准備在農田裡大干一場。
要發揮土地的資源價值,必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2019年,張旺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實驗室合作,共同開發一項新型農業土壤改質項目。此前隻在實驗室裡聽到的納米技術,被引進農田裡。實驗室團隊研發出最小尺寸為0.48納米的生物酶顆粒,形成了生物酶農業催化劑技術,可以利用天然有機質材料,生產出多種生物酶,定向促進植物的營養吸收,減少了化肥的使用。生物酶進入土壤之后可以反復催化,不需要持續投入,提升了農作物的生產效率。
如今,張旺帶領團隊建立了9個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試驗點,58個經濟作物增產提質實驗田,覆蓋了11種農作物。據估算,平均每畝地可以節省農資約400元,作物品質提升6.9%左右。
農業技術的發展不僅讓土地產量增加,還激發了不同山區的土地潛力。
在甘肅的一個小村庄裡,張旺曾帶領團隊調研,發現這處土壤更適合種植櫻桃。他和技術人員帶著種子,跟10余名農戶合作開展小規模種植。農戶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這個青年創業團隊。如今在這片土地上,櫻桃種植面積有200余畝,50余戶農民都轉向種植櫻桃。
甘肅一個村的老村主任曾笑呵呵地對張旺說:“年輕人都慢慢回來了,在家也能掙錢,離婚率也降低了。”
一條網線送出農產品
如果沒有電商,一個蘋果要運出農村,需要經歷多少環節?
農民等待外來客商收購蘋果,待價格談攏后,裝箱上車,蘋果會被運送到批發市場,再由小商販運到社區,最終送到老百姓手中。
張旺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農產品運輸渠道:他們委托合作社來收取農產品並集中放在倉庫管理。這裡是地區農產品運輸的樞紐。當倉庫接收到網上訂單后,可以直接發貨,運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省去了中間流轉的環節。
流程快了,農產品的路子通了。在秦嶺一處山區裡,洋芋口感好、產量高,但一直苦於沒有物流公司願意配送。張旺帶領團隊,大批量收購洋芋,再以網上運營銷售的方式,將大批量訂單交由物流公司統一發貨。
如今,高質量的洋芋1斤可以賣到6元左右。張旺說:“優質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