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看中國·千家萬戶的事

奔赴“共富”路 浙江處處好風景

2022年06月02日15:00    來源:人民網

坐車從浙江省安吉縣城出發去余村,路上青山疊疊、風景秀麗。

“老百姓生活變化大著咧!以前守著綠水青山不會用,現在大家靠‘賣風景’賺錢。去年,我們夏陽村搞露營,村集體收入260多萬元,過年的時候還給村裡老人發了現金紅包。余村就更不用說了,發展得更好。”去往余村的路上,安吉司機潘天放打開話匣子,化身“宣傳員”,一路“安利”安吉。

安吉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余村,對當地發展綠色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做法給予肯定。安吉縣也逐漸實現了從“賣礦石”到“賣風景”、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的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著浙江的發展。多年來,浙江的山村、城市、港口,處處留下了他來過的足跡,也見証著總書記對6540萬浙江人的殷切期望。近日,人民網記者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的足跡進行回訪,看一幅幅欣欣向榮的美好生活圖景照進千家萬戶,看浙江兒女在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大地上繪就的“共富”藍圖。

山鄉:土裡掘金,百姓吃上“生態飯”

切菜熱鍋,倒入雞塊,49歲的謝春花招呼著客人,手片刻不停歇。

“今天有10桌客人吃飯。等到暑假的時候,來的人還會更多……”謝春花是安吉余村“春林山庄”農家樂的老板娘,她和老公潘春林早些年在外頭打工,看村裡發展形勢見好,夫妻二人便回村開了農家樂,取名“春林山庄”。

“安吉的筍可是一絕,可以做筍干,也可以做咸肉燉筍……”大堂裡,身著休閑西裝的潘春林為游客推薦起了自家的招牌菜。誰能想到,就在十來年前,潘春林還是周邊礦山上的拖拉機司機。

“習近平總書記是我們余村的恩人。以前這裡開礦山,漫天都是粉塵,一年收入也就幾千塊錢。現在天天呼吸著新鮮空氣,靠著‘賣風景’,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潘春林說。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余村考察時指出,“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証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潘春林歷歷在目。

潘春林家的農家樂。人民網 張麗瑋攝

如今,潘春林又多了一個身份——余村鄉宿聯盟主席。“習近平總書記來過之后,我們也在想怎麼把余村農家樂做得更好。大家商量下,村裡40多家農家樂、民宿業主一起成立了鄉宿聯盟。”潘春林介紹,該平台將余村現有的房源、配套設施進行統計,打造農家樂產業鏈,帶動周邊村民一起致富。

作為余村“大管家”之一,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小平也忙得很。最近余村打算拓展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推出“余村牌”生態農產品。

在余村黨群服務中心一樓展廳桌上,一個個手提袋整齊擺放,袋子裡是大米、水、竹筒面等產品的包裝設計打樣。

“這些農產品一旦鋪開售賣,僅僅依靠我們本村產出是不夠用的。我們聯合了周邊4個村,一起發展旅游業。我相信,強強聯合,先富帶后富,可以讓余村走得更遠。”俞小平介紹,余村和周邊村子成立了五村聯營強村公司,實現了品牌共創、設施共建、資源共享、利益共惠、治理共融。目前,該公司已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200個以上,年均為各村村集體創收超20萬元。

在余村黨群服務中心對面不遠處有一片草坪,今年入春以來,這裡掀起了露營熱。“1隻羊、1頭乳豬、16隻雞,這都是游客預訂的……”下午4點,橫路村村民李小華來到草坪上為客人烤制晚餐。

李小華介紹即將烤制的食材。人民網 張麗瑋攝

李小華一邊生火,一邊轉頭說:“以前在礦上干活,危險不說,錢還不多。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大家端的是‘生態碗’,吃的是‘生態飯’,日子越來越好嘍。”

新城:日新月異,來了就不想走

早上8點,杭州地鐵錢江路站早已熱鬧起來。年輕人腳步輕快,迎著晨光,走出地鐵站,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今年59歲的俞順年站在出站口看得津津有味,這也是他的一個工作習慣:去到工作地點附近的地鐵站,不為坐車,隻為觀看人流往來。

俞順年是杭州市錢江新城建設管理委員會(簡稱“錢江新城管委會”)的一名資深規劃專家。自錢江新城2001年開工建設起,俞順年便參與了相關規劃工作。在俞順年看來,他看的不是人流,而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一座新城,年輕人願意來,才算得上是“活”起來了。

2015年5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考察城市建設,了解杭州城市發展特別是新城區的建設情況。“當時我也在現場,習近平總書記對杭州確立並不斷實現的‘城市功能更全、生態環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的發展目標表示充分肯定,這也讓我們鼓足了干勁。”俞順年介紹,錢江新城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實施“沿江開發、跨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杭州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的“橋頭堡”。

俞順年回憶,2015年的錢江新城已建成了不少地標建筑,但仍存在人流量不足的問題。

怎麼吸引人來到新城區?需要特色和亮點。幾番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