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期刊選粹>>遼寧共產黨員

我們為什麼可以自信

2020年07月21日11:02    來源:共產黨員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治理競爭是國家間核心的競爭。制度穩則國穩,治理好則國好。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會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為幫助廣大黨員干部深刻把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決定》說明的豐富思想內涵,本刊特邀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專家,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角度,從制度的細節入手,對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優勢及其生動體現進行通俗易懂的解讀。

確保國家的政治穩定與前進航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之一,就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這句話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們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另一個是這個制度的比較優勢,即可以確保國家的政治穩定和正確方向。

那麼,我們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或者說,為什麼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能夠具有這些比較優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外不同視角加以分析。

1840年鴉片戰爭后,歷經多次變革和改良,也沒有挽救清王朝的滅亡命運。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國進入新的社會政治變革時代,即多黨議會的民主政治時代,當時的社會政治精英把西方發達國家的議會政治視為瑰寶,把它作為推行中國政治現代化的不二選擇。原因很簡單,那時的人們在思想觀念上認為,西方的民主政治是最先進的政治,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孫中山曾說,開明專制是老式的火車頭,而民主政治就是個新式火車頭。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時社會政治精英會把西方民主政治作為一種優先的選擇,甚至是排他性選擇。

正是在這種思想認知下,再加上當時的中國各省各自為政,要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幾乎不太可能。於是,當時採取一省一票的方式,通過一省一票的方式形成一個多黨競爭的議會民主制度共和國。

走上多黨競爭議會民主制度道路后,當時的中國一下子涌出了300多個政黨,形成無窮無盡的黨爭,各黨都各自運用自己的政治資源,用各種見不得人的手段來進行議會席位的爭奪。這種爭奪過程,最后導致了矛盾沖突不可調和,於是導致了宋教仁被暗殺之類的血案。經歷這些之后,革命派又進行二次革命,袁世凱進一步鎮壓,最后解散國會,出現了總統獨裁,多元民主政治宣告失敗。隨著袁世凱恢復帝制鬧劇的失敗,中國進入長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在內,老百姓生活得非常苦,面對方方面面的威脅和壓力,苛捐雜稅,天災人禍綿延不絕。在外,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非常低,屢受欺凌。這樣的時代,何時才能結束?

經歷了不斷變革與革命,一批覺悟的中國先進分子逐漸認識到,推行西方多黨民主制度,不僅沒有給中國帶來穩定、繁榮與發展,而且中國人民仍然處於被壓迫、被奴役、被剝削的悲慘境地。中國的出路在哪裡?中國人民在黑暗中思考著、摸索著、奮斗著。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自此煥然一新。此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進入了徹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發展階段,歷經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長達28年的艱苦卓絕的英勇奮戰,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起新中國。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結束了長達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最終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獨立和解放。

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為了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有中央的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必須有全國的統一計劃和統一紀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寫進了憲法和黨章。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實踐充分証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種制度設計,可以有效地避免在中國出現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局面,而且可以確保國家政治長期穩定、國家發展中長期目標的實現。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風雨兼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連火柴、煤油都要進口,到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制造業第一大國﹔從百業蕭條,到活躍著上億的市場主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從民不聊生,到農村人口脫貧,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即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建成覆蓋十幾億人的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人均預期壽命由35歲增長到2018年的77歲﹔從飽受欺凌,到攜手各國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這些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使中國人民從切身經歷的發展變遷中、從歷史和現實的比較中,深刻認識到為什麼“黨是領導一切的”,明白了為什麼“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懂得了什麼是“道路決定命運”的深刻道理。

充分調動廣大人民參與國家建設的積極性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之一,就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這句話同樣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我國實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另一個是這個制度有利於保障人民民主權利,調動人民參與國家建設的積極性。

民主政治制度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制度化成果,也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制度追求。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情況不同,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也是多樣化的。中國的民主道路是從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開始的,這是中國民主政治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中國近代以來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把國家自主權奪回到中國人民自己手中,改變自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迫欺凌的悲慘命運。民族獨立和解放,是那個時代所有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心願,體現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意志。

從人民意志角度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味著中國民主政治的初步實現。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尊重中國人民的意願,考慮到中國特殊的國情和歷史,建立起代表人民意志的人民民主的國家政權,創建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基石,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內部各方面圍繞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開展廣泛協商,盡可能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形成共識,取得一致意見的重要民主形式。經過多年發展,協商民主已經深深嵌入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過程,把有序參與、平等議事、民主監督、凝聚共識、科學決策、協調各方、和諧發展融於一體,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獨特優勢。這種優勢集中體現在:一是廣泛性。協商民主的主體涵蓋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別和各方面人士,協商民主的渠道多種、類型多樣、形式靈活,可以最大限度滿足不同階層、不同群眾復雜多樣的參與要求。二是包容性。協商民主堅持求同存異、體諒包容的原則,蘊含合作、參與、協商的精神,既反映多數人的普遍願望,又吸納少數人的合理主張﹔既聽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見,又聽取批評的、不同的聲音,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納各種訴求。三是真實性。協商民主是一種參與決策的民主形式,可以廣泛形成人民群眾參與各層次管理和治理的機制,有效克服人民群眾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無法表達、難以參與的弊端﹔保証人民群眾持續參與日常政治生活的權利,有效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力。

選舉制度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支柱,選舉權是公民政治權利的基礎。選舉在中國不同的政治層面上得到廣泛運用,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中國共產黨黨內選舉、中國城鄉基層選舉等等。其中,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是中國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選舉制度。中國現行這種選舉制度,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才確立起來的。1953 年2月,中國頒布了第一部選舉法。這部選舉法頒布后,中國開展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普選活動。1978 年年底后,中國邁入了改革開放新時代。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維護公民的選舉權利,中國對選舉法進行多次修改。其中,2010年選舉法修正案無論從修改的力度還是產生的影響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

與此同時,在當代中國,城鄉基層民主自治是最直接、最廣泛的民主實現形式。現如今,中國已建立起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中國數以億計的基層群眾就是通過這些群眾性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對所在基層組織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發表自己的看法,履行自己的民主權利和義務。

縱觀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其價值核心就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事實上,判斷一種民主制度的優劣,關鍵要看其為誰服務、為誰謀利。堅持人民立場,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的制度,才能得到人民認同和支持。中國民主政治制度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中國民主政治制度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保障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促進實現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有機平衡,因而得到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能夠匯聚近14億中國人民的磅礡偉力,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推動國家蓬勃發展。

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趕超式發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之一,就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裡第一次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這種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又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一項偉大的創造。

當然,這種創造性制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長期實踐中、在總結經驗教訓中逐步摸索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開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可當時對如何發展社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