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
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研究中心”在成都揭牌成立

2014年05月12日09:5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堅持把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事業推向深入、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對小平同志最好的紀念。4月28日,由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鄧小平故裡管理局聯合建設的鄧小平研究中心在西南交通大學揭牌成立,該中心主任由西南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何雲庵擔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鋼、鄧小平故裡管理局局長錢奇任副主任。在隨后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中央黨史研究室巡視員趙勇民,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研究員蔣永清,鄧小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楊金海、王炳林、秦宣、楊先農、蘇志宏等專家學者就該中心的建設方向、當前鄧小平研究的熱點與難點等問題作了精彩發言。

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論支撐

徐飛

鄧小平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他70多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同祖國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鄧小平故裡管理局聯合成立的鄧小平研究中心具有重要意義。鄧小平研究中心成立以后,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深化理論與戰略研究,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論支撐。以鄧小平研究中心建設為平台,組織申報重大科研項目,促進理論研究,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前進新方向,贏得發展新優勢,以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為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建言獻策,促進四川省民主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以奪取四川省“兩個跨越”的新勝利。

第二,進行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通過對該研究中心的建設,引進、培養和凝聚從事鄧小平生平、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領域研究的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干,以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等博士學位授權點為依托,培養從事鄧小平研究的高層次人才,形成一支在省內外享有盛譽的高水平科研團隊和人才梯隊,促進四川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與發展。

第三,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以該研究中心為平台,強化與全國鄧小平研究基地的交流與合作,舉辦全省、全國或國際學術會議,建立鄧小平研究網站,接受訪問學者,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研究成果的集成、傳播與推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第四,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高水平研究平台,凝聚和培養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端智庫人才和咨政研究團隊,圍繞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和應用研究,為各級地方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鄧小平研究中心將進一步發揮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與人才優勢,整合研究力量,優化社會科學資源配置,促進科研體制和機制創新,做好科研課題申報和管理工作,凝練重點研究方向,突出基地的科研優勢與特色,推動四川省鄧小平生平、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領域的研究,力爭到2021年使該中心成為鄧小平研究的學術重地。

整合資源 共創未來

楊先農

四川省作為鄧小平同志的故鄉,具有研究鄧小平同志及其理論的獨特優勢。為讓全世界人民更深刻全面地了解鄧小平同志,服務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迫切需要我們整合各方資源,成立專門的研究中心,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宣傳鄧小平及其理論。

鄧小平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利於整合四川省乃至全國相關資源,把對鄧小平以及鄧小平理論的研究引向深入。我認為,該中心可以圍繞以下課題展開重點研究:一是鄧小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原理的奠定﹔二是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奠基性作用﹔三是鄧小平與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四是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五是鄧小平與改革開放理論﹔六是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七是鄧小平與“一國兩制”理論﹔八是鄧小平與國防軍隊建設理論﹔九是鄧小平與黨的建設理論﹔十是鄧小平與中國共產黨強國之路﹔十一是鄧小平與中國夢。

鄧小平社會主義文明觀意義深遠

楊金海

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道路。時間的壓縮必然使得各種社會問題空前集中。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就是要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文明觀。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文明觀為我們建構新文明觀指明了方向。這種社會主義文明觀就是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的文明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糾正了在很長時間內堅持的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方針。這一決定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激發起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積極性。1979年夏,鄧小平同志指導起草的“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講話文稿提出了“兩個文明”建設思想。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大會上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鄧小平同志還在不同場合,對“兩個文明”建設進行過多方面的闡述,使這一思想不斷豐富。這樣,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順利前進的兩個輪子。物質文明建設是驅動輪,精神文明建設是方向輪。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面對未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文明觀不僅對我們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有重要指導意義,對建構當今人